二十载寒来暑往,一个大蚝、一只龟鳖、一头奶水牛叫响了水产畜牧业品牌,改变了钦州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生产方式。作为“三农”工作中重要内容的水产畜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跻身百亿元俱乐部,2013年全市完成水产畜牧业产值133.31亿元。
蚝气冲天鼓了腰包
钦南区龙门港镇出了名的养蚝大王郑宏明,早在1993年就开始与大蚝打交道,承包了200多亩的滩涂养蚝。曾一连几年失败的他,探索发现将原来的滩涂插养改为蚝排吊养的养殖方法,使大蚝产量高出了3—4倍,这让他年赚百万。
从原来的插养发展到吊养,20年来,不仅是郑宏明的生活在发生着变化。我市大蚝养殖也发生了巨变,2013年大蚝养殖面积发展到15.77万亩,比20年前的6.44万亩增长了25倍,大蚝养殖产量达21.07万吨,比20年前的8044吨增长15倍。
如今,大蚝养殖成为我市海水养殖优势特色品种和水产养殖支柱产业,更是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生产方式。一亩养三茬的蚝排需投资7.5万元,每茬蚝苗、人工费需9万元,毛收入40万元,一亩蚝排年纯收入8万元。除了鲜蚝在市场出售之外,很多都被加工成蚝干、蚝油来出售。而大量的蚝壳也可以卖给生产饲料、涂料、贝瓷的加工商,每亩蚝壳也卖2000多元。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大蚝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1家。仅钦南区的大蚝产品畅销广东、福建、港澳等地,2013年年产量19.56万吨,创产值10.06亿元。
小龟鳖拉动大产业
天下名龟出钦州。
就在2012年,拥有悠久养殖历史的“钦州石金钱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擦亮了钦州龟鳖的品牌。不到5年时间,石金钱龟苗从不到60元卖到500多元一只,价格翻了10倍。市水产畜牧局统计报表显示:2013年钦州市龟鳖业存栏量380多万只,年销售额在17亿元以上。
而回溯到20年前,钦州龟鳖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零星养殖,没有形成商品经济。如今的“养龟大王”陈兴乾曾是钦南区沙埠镇桥坪村农场研究员。1993年,他创建了钦州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庭院养殖开始向规模化、科学化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一个又一个“鳖百万”“龟千万”的致富故事随之出现。
2013年,全市龟鳖养殖户发展到2万多户,龟鳖养殖产量达2000吨,全市自治区级龟鳖良种场3家,合作组织15个,全年龟鳖销售产值达16.5亿元。随着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加快推进钦州“中国龟谷”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集养殖、交易、加工、餐饮、旅游五位一体的名贵龟鳖产业园区。
一头牛致富一方百姓
忆往昔,看今朝,谁曾不料想,昔日农民耕田种地的好手——水牛,经过品改后可变身为奶水牛这一新兴产业的源头。
20年前,奶水牛基本上用于役用,奶用非常少。2000年开始我市逐步发展奶水牛业,到2013年底,全市杂交奶水牛存栏52766头,其中挤奶母牛16525头。全市水牛奶产量19948吨。全市存栏5头以上的奶水牛户(小区)达到了484个,常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奶水牛养殖小区有29个。奶水牛小区养殖模式在全市得以推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水牛奶香飘四方。水奶牛行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使“银行—养殖户—养殖基地”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联动效应,在灵山农村信用合作社,水牛奶业贷款份额已上升至该社贷款业务的70%以上。灵山县“养牛大户”——文利镇南城村村民袁叶中就曾获55万元水牛奶业贷款,2009年他养殖145头奶水牛,产奶量118吨,出售奶水牛14头,年创收87.8万元。和袁叶中一样,在灵山共有7000多养牛户通过养殖奶水牛发了家致了富。
牛、奶、农民、公司,这些没有直接关联的词语,却因一个龙头企业的出现而连成了一个产业链。演绎这个神话的是灵山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
如今,这一目前中国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和水牛奶生产加工基地,以Mozzarella水牛奶酪、百菲酪高端水牛奶、巴氏消毒奶、学生奶、利乐砖、塑瓶装、杯装、袋装奶、含乳饮料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