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服务 >> 正文

蟹类新品可提高梭子蟹产量

2014-08-08 16:19:05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渔业报 作者:王伟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培育的梭子蟹新品种“科甬1号”获农业部批准,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养殖。在实验条件下,“科甬1号”梭子蟹成活率比普通蟹苗提升12%左右,这是国内第一个蟹类抗病新品种,将大大提升养殖梭子蟹的抗病能力及产量。

    

    先用2年时间挑选育种基础群,再耗时5年对至少5000只螃蟹进行育种选择,然后通过2年推广试验期检验……从2005年到2014年,在经历9年与梭子蟹的“亲密接触”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崔朝霞带领其团队培育出国内首个蟹类抗病新品种“科甬1号”。

    

    “养殖梭子蟹的天敌就是’牛奶病’,而这个新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抗病,能大大提高养殖梭子蟹的抵抗力。”崔朝霞介绍说,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养殖螃蟹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溶藻弧菌为主要病原的“乳化病”或称“牛奶病”危害最大,严重时可导致绝收,已成为制约梭子蟹养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了选出溶藻弧菌耐受能力强的新品种,实验人员将抱卵雌蟹直接浸入半致死浓度的菌液中连续浸泡4小时,浸染结束后转入培育池强化培育。然后“选择那些经过浸泡之后还能存活的蟹种,它们能存活下来就说明对这种病菌有抵抗力。”崔朝霞说,被选择实验的螃蟹每年都要经历这样一次“残酷”的筛选,且实验连续进行5年,“第一年存活下来的我们称为’一代’,经历5年的实验之后,最终的品种就是第五代。”

    

    “我们已经做了两年的推广实验,最近刚刚获得了农业部的批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推广养殖了,梭子蟹的产量肯定会有提升。”崔朝霞介绍。

    

    为评估“科甬1号”梭子蟹的生产性状,研究团队在宁波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其进行了连续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2012年新品种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较对照苗种提高10.44%,成活率提高12.53%。“就是说,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不仅生长个头更大,抵抗致病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崔朝霞介绍,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普通蟹苗的成活率往往低于5%,而经过选育后的新品种,即使是在溶藻弧菌环境下,它们的成活率也能达到接近19%,养殖梭子蟹的成活率得以很大提升。

    

    “除了我们的’科甬1号’,还有黄海研究所的‘黄选1号’,到目前为止梭子蟹只有这两个新品种,都能大大提升梭子蟹的产量。”崔朝霞说。

    

    据介绍,“科甬1号”梭子蟹的特点在于抗病性强,而“黄选1号”的特点则在于其高生长性。

    

    专家介绍,无论是“科甬1号”还是“黄选1号”,梭子蟹新品种的培育都会大大提升梭子蟹的产量,江浙地区养殖梭子蟹经常患“牛奶病”大批死亡,因此“科甬1号”新品种尤其适宜在南方海域养殖,将提高南方地区的梭子蟹产量。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