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今年制约南京高淳河蟹规格有三大因素

2015-10-31 16:22:42 来源: 农财宝典 作者:

    十月下旬南京高淳河蟹销售已经过半,今年高淳河蟹零售价格总体来看要比去年好很多,以中秋节为界限,中秋之前2两/只的母蟹最高达到43-45元/斤,3两/只母蟹价格更是达到120-135元/斤,中秋之后小规格河蟹价格有所降低,但大规格河蟹在市场上仍很紧俏,价格也比较平稳。


    然而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价格,许多养殖户却高兴不起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价格虽好,无奈塘里没有好的货,今年规格太小了,卖不上价”。这也反映了中秋之后大部分河蟹养殖户的心声,经笔者调查发现,中秋之后养殖户河蟹统货价(均价)出现了巨大差异,少数(约占1/10)塘口河蟹统货价能卖到80-90元/斤,目前成本已经收回并开始盈利,而大部分塘口河蟹统货价在28-40元/斤,成本还没有收回。


    究其原因是今年河蟹规格普遍偏小,多以3两/只公蟹、2两/只母蟹为主,较之往年(高淳多以4两/只公蟹、3两/只母蟹为主打)掉了一个规格,从而导致统货价格不高。那么哪些因素制约了河蟹规格呢?


    一、放苗密度盲目增大


    高淳河蟹历来以低密度、大规格著称,平均河蟹放养密度在800-900只/亩。然而,由于去年大规格河蟹与中小规格河蟹价格差异不大,产量高的占了优势,因此为了迎合市场,2015年许多养殖户增加了放苗密度,平均1000-1200只/亩,高者甚至达到了2000只/亩。盲目的提高了密度,但养殖方式(一、二壳苗都在环沟内)及管理水平(种草、投料、肥水等)却没有大的改变,导致河蟹早期密度过高、营养不足,从而出现了一、二壳顶壳、拉脚过多的情况,不但降低了成活率而且严重影响了早期的翻身率及生长速度。


    二、水草管理不善


    ⑴ 伊乐草长势不好


    ①早期肥水不当


    高淳河蟹养殖,早期习惯使用农家肥肥水,由于用肥量难以把握,大剂量的农家肥进入环沟水体后极易导致鞭毛藻类大量爆发,水色发暗、浓绿,水体透明度降低,伊乐草见光度不足,长势变弱,时间过长,伊乐草就会萎缩,如果环沟内伊乐草不足,养殖中后期极易导致水体浑浊。

 

    ② 坂田栽草后,没有及时补肥、壮草或无机肥使用过量


    经笔者走访发现,坂田伊乐草长势弱的塘口,多数是栽草后没有及时补肥的,加之今年河蟹放苗密度普遍增大,伊乐草可吸收的营养不足,导致长势偏弱。尤其是平时疏于管理,肥水力度不够的塘口更为明显。还有一种情况是栽草后,大量使用复合肥、尿素壮草,反而导致伊乐草不长甚至萎缩,多是由于高浓度的无机肥料导致水体渗透压高于伊乐草细胞内的渗透压,细胞失水萎缩,此种现象就是农民朋友所说的“烧苗”。


    ③ 伊乐草挂脏


    六月份之前,高淳天气极不稳定,阴雨天气较多,早晚温差变化大,返底、倒藻现象频发,藻相、菌相失衡,施放的肥料不能被及时有效利用,导致水体悬浮有机质过多,如遇蜕壳高峰期,水中负电荷增多,极易将有机质吸附于伊乐草上,导致水草挂脏。挂脏的伊乐草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能力就会大幅降低,水草长势就会减弱。

 

    ④ 青苔过多


    由于今年早期的气候因素加之池塘的管理力度不足,三—五月份,许多塘口青苔爆发严重。大量青苔不但与伊乐草争夺营养,而且青苔覆盖于伊乐草上后,会严重阻碍水草的光合作用,导致伊乐草萎缩不长。

 

    ⑤ 底质差


    底泥厚或不注重改底的塘口,由于底层耗氧物质逐渐积累、增多,底部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也易导致伊乐草根系不发达、根部发黄、发黑,长势变弱。


    ⑵ “夹草”现象严重


    2015年,河蟹“夹草”(夹苦草)现象特别突出,导致许多蟹塘六-七月份,坂田上几乎已经没有草了,水质开始恶化,影响了河蟹三、四壳的翻身率。“夹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六月份天气不稳定,阴雨天气居多,导致河蟹应激反应大。


    ②螺蛳(尤其是仔螺蛳)投放量不足。由于今年螺蛳比较紧俏,价格上涨了很多,许多客户出于成本的考虑,减少了螺蛳的投放量


    ③营养(主要是动物性饵料、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


    ④底部溶氧不足


    三、蓝藻过度爆发


    七月份正是河蟹最后一壳的营养积累期,然而高淳河蟹池塘却大面积爆发蓝藻,水色变浓,水华(图5)现象明显。镜检多以微囊藻、颤藻为主。蓝藻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藻毒素对河蟹肝脏产生刺激,造成肝脏解毒及营养储备功能大幅下降,从而出现高温天气河蟹大量伤亡的现象。另一方面过多的蓝藻会影响水质环境,出现pH急剧升高、上半夜河蟹底热上岸、下半夜缺氧上岸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了河蟹的体质,加之许多养殖户杀蓝藻不当,更是对河蟹雪上加霜,限制了河蟹最后一壳的翻身率、膨胀率,导致最终规格偏小。

 

    综上所述,上述三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密度提高了,水草管理难度就会增大;密度提高了,如果管理(肥水、调水等)不善,水质就易变,极易爆发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同样水草不好,水质也易变差,河蟹规格也会受到影响。


    总结


    高淳河蟹养殖的趋势是:在保证规格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产量,因此势必要求——


    1、养殖密度不能无限增大,就笔者目前所证实的河蟹放养密度在1000-1200只/亩是可以养出大规格的。


    2、密度增加,相应的管理力度也要跟上。


    ①放苗之前一定要注重水质检测


    高淳养殖模式早期喜欢用农家肥肥水,很容易出现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的情况,影响放苗成活率,因此放苗之前水质指标一定要经过化验检测。同时放苗过程中要用消毒(噬菌蛭弧菌)、抗应激类(如:VC)产品泡苗,对提升早期的放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


    ②定期肥水,确保水质稳定。


    密度增加,水体的营养消耗就会增大,水体的稳定性也会降低,很容易出现青苔爆发、水体白浊、浑浊等水质问题,因此肥水要定期进行,尤其是六月份之前,7-10天要补肥一次。肥料要选择营养全面的可溶性有机肥,用后不但水质稳定,而且不易生虫(尤其是枝角类、挠足类)。另外也要注意菌类(主要以EM菌为主)的补充,有助于藻类的繁殖,增加水体的稳定。


    ③蜕壳期的管理是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营养的补充,尤其是钙、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VA、V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的供给,促进河蟹蜕壳、加速其硬壳。另一方面由于河蟹蜕壳期是其最脆弱的阶段(尤其是软壳期),很容易被有害菌感染,因此在蜕壳期建议使用噬菌蛭弧菌抑菌、防病。再有就是蜕壳期的溶氧要充足,由于河蟹蜕壳期溶氧的需求量是平常的3倍,溶氧过低,会严重影响河蟹的膨胀率。可通过开动增氧设备(尤其是下半夜)或使用增氧型底改来保证水体的溶氧水平。


    ④加大底质改良力度


    从2015年养殖情况不难看出,放苗密度增大后,多数水体出现了水色过浓、鞭毛藻类过剩、蓝藻爆发等不良现象,究其根本还是底质不好(底部有机质过多)、平时改底力度不够所造成的。因此河蟹放养密度增加,改底力度也要相应加强,建议:3-5月份,7-10天改底一次,底改产品以季磷盐类为主;6-8月份,5-7天改底一次,底改产品要以增氧型底改为主。


    3、对于高淳蟹塘种草(伊乐草、扁担草、轮叶黑藻)模式而言,养殖密度的增加势必导致保草难度增大,因此建议:


    ①适当加大水草的栽种密度(尤其是伊乐草)


    ②根据水草生长情况及相应的天气状况适时开网。


    ③螺蛳的投放数量要充足,一般螺蛳投放量不能低于900-1000斤/亩。尤其是在容易“夹草”的月份要提前投放仔螺蛳。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