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美白对虾被引进中国进行大规模养殖以来,华南四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一直就是最重要的养殖区域。借助与生俱来的地理优势和多年的发展,华南的白对虾养殖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然而,随着2013年我国爆发EMS病害以来,华南的养虾业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进入2015年,华南养虾业依然没有改观的迹象,而且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华南地区的几场暴雨,让对虾养殖业又陷入了困境:不少主产区的虾在暴雨过后便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红体、白斑、白便、偷死、虾跳等疑难杂症应有尽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广西等不少主产区的白对虾发病排塘率高达8成。
就在华南对虾养殖一筹莫展之际,华东、华北和东北的养殖成绩却一路飘红。2014年,华北地区养虾热情高涨,养殖面积较2013年增加了20%。而山东更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取得了九成的养殖成功率,山东的大棚工厂化养虾模式已成为国内对虾养殖的成功模式之一。可以说,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产量和技术,北方养虾正慢慢赶上甚至已经超过传统的华南地区。
谈到养虾,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场景?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是,广阔无垠的土地上,虾塘密密麻麻,阳光照下来,塘面波光粼粼,塘下虾影浮动。然而,如果你来到山东的对虾养殖基地,一定会大吃一惊、大开眼界的。在这里,虾也能像蔬菜一样,在大棚里养殖。虾池是用水泥砌成的,虾池上面架着钢构大棚。远远看去,整个虾塘就像一个游泳池。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游泳池”,让山东对虾养殖迎难逆袭,成为国内对虾养殖的成功模式之一。
如果时间倒退七年,山东烟台海阳市的包振善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和养虾扯上关系,更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六个对虾大棚的“塘主”,坐拥近百万年收入。
从酒店到虾棚的转型
2008年,包振善还是一家酒店的老板,酒店经营多年,管理井然有序,收入也稳定增长。“说来有趣,那年夏天,我正抽着烟,坐在酒店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发呆,对虾养殖这个主意就突然跑进了我脑子”,包振善说道,“与南方靠水养虾的传统不同,我们北方人对养虾并没有一种先天意识。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大棚工厂化养虾是什么,整个海阳市总共也只有十多个大棚在从事对虾养殖。但是,由于养虾整体成活率不高,国内对虾消费供不应求,对虾售价一直很高,具有比较可观的利润。相比较开酒店,这种养殖模式收益来的也快,说不定是个好机会。”
下定决心后,包振善毅然决定关掉经营了许久的酒店生意。在当地渔技站的帮助下,包振善先后投入了25万建起了一个大棚,开始了他的对虾养殖之路。
但让包振善没想到的是,对虾养殖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开头几年他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直到2012年情况才有所好转。“刚开始自己啥也不懂,种苗不会选择,用料也不精准,经验太少,毕竟之前没有从事过这行,隔行如隔山。”
包振善说,2012年他前往海南学习考察大棚养虾技术,听了几堂课,自己也在不断寻找原因,尝试改进。“学习之后我才发现,我主要的问题是换水量的问题,回来之后我就立即着手改进,当年我一个棚的产量就达到了6000多斤,虾苗的成活率也提高了。”
六个大棚利润近百万
初尝甜头之后,包振善便开始加快对虾养殖的步伐,将自己的大棚从1个增加到了6个。而与此同时,随着当地大棚养虾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也嗅到了大棚工厂化对虾养殖蕴藏的商机。包振善清楚的记得,从去年开始,来自东北、山西、福建、河南的很多外地人纷纷聚集海阳,加入到大棚工厂化对虾养殖的大军当中。海阳当地的对虾养殖大棚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刚开始的十几个,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个。
“大棚工厂化养虾是典型的高成本、高能源消耗的养殖模式,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单斤虾的养殖成本约20-25元。对虾出塘售价在30元/斤以上时有一定优势,在外塘养殖期间无成本优势,于是有的棚会选择暂停养殖短期休整。万幸的是,这几年我们这边的对虾行情还是比较稳定,养虾的基本上都是赚的多赔的少,虾价最贵的时候一斤可以卖到45元左右。”尤其是近两年,在虾价低迷的大背景下,海阳乃至山东当地的对虾养殖却几乎没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包振善眼中,“对虾养殖仍然是个暴利行业,一年差不多有近百万的利润”。
好水+好苗+好饲料=好收益
进入7月,包振善的第二茬虾开始陆续出虾,“今年第一、二茬虾的情况都还不错,如果没有太大意外,第三茬虾的情况应该也不错。”今年是包振善从事大棚工厂化养虾的第7个年头,他也从一个对对虾养殖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专业人士,对于此番养虾热潮,包振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对虾养殖建议:第一,对虾成功的养殖模式是基于眼下的对虾低成活率和市场高需求率,养殖户要随时注意观察市场动态,不能盲目跟风扩张养殖规模。
第二,苗种与饲料是养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苗在特定的环境下对饲料的选择是不同的,养殖户要选择与既有优质种苗供应、又有优质饲料配套供应的企业合作。
第三,对虾养殖成活低,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微藻群落结构的优化对虾池水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无论是外塘还是室内养殖池,用不同的调控手段保证水体的藻菌平衡、稳定,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
第四,未来的养殖模式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的整合,形成具有共同规则的产业联盟,共同行动,联合管理。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企业将是未来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必将成为水产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