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来源: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
审定情况:2013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2-2013。
特征特性:中国对虾“黄海3号”具有典型的中国对虾形态特征,身体侧扁,甲壳较薄,体表光滑,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额角上缘基部具7~9齿,末端尖细无齿;下缘具3~5齿,下缘齿较小。雄虾第1腹肢的内肢变形特化成交接器,略呈钟形;雌虾第4~5对步足基部的腹甲上,具有一圆盘状交接器,为纳精囊。仔虾Ⅰ期成活率提高21.2%,收获体重提高11.8%,规格整齐,池塘养殖成活率提高15.2%,池塘连片养殖成功率达90%。
产量表现: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在山东、江苏、河北、辽宁等沿海地区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平均养殖产量提高20%以上。
养殖要点:
1.亲虾保种与培育
按照《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制种技术规范》进行。
(1)亲虾保种场所应采取有效病原隔离措施,保存在良种场等繁育基地。
(2)亲虾选择已交尾个体,健康无病、附肢完整、活动正常的个体,体长15厘米以上;亲虾入池前池内加水20~30厘米,加入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亲虾入池后浸泡1h,以后逐渐将池水加至1m。
(3)亲虾越冬水温8~10℃,日温差不要超过1℃,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盐度23~35‰,pH值7.8~8.6。亲虾越冬放养密度为5~10尾/m2。
(4)亲虾越冬期的饵料以活沙蚕效果最好。投食量控制在亲虾体重的 3%~5%,投喂前饵料消毒(高锰酸钾)、冲洗洗净,避免携带病原。
(5)繁殖用亲虾应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无变红或变白的间断处,卵巢呈绿色或浅绿色,边缘轮廓清晰,无白色边缘。
2.苗种培育
按照《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规范》进行生产。
(1)培育水温:培育水温22~26℃。
(2)幼体各发育期充气量:无节幼体阶段水面呈微沸状;蚤状幼体阶段呈弱沸腾状;糠虾幼体阶段呈沸腾状;仔虾阶段呈强沸腾状;
(3)光照强度:从无节幼体阶段到仔虾阶段,培育池的光照强度可从弱到强逐渐增强,蚤状幼体至糠虾幼体通常 200勒克斯~500勒克斯,仔虾阶段至虾苗出池通常 500勒克斯~1000勒克斯。
(4)饵料投喂:投饵量应根据幼体的摄食状况、活动情况、生长发育、幼体密度、水中饵料密度、水质等情况灵活调整。蚤状幼体以单胞藻为主,使水中藻细胞浓度达到15~20万个/毫升;糠虾以小卤虫为主,单胞藻浓度维持在10万个/毫升,直至全部变为仔虾幼体。
(5)水质调控:pH值7.8~8.2;盐度26~35‰;化学耗氧量 5毫克/升以下;氨氮含量 0.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氮含量低于 0.1毫克/升;溶解氧含量大于 5毫克/升。无节幼体不换水,到蚤状幼体期采用加水法,每天加10厘米的新鲜海水至满池;蚤状幼体II、III期(Z2~3)开始换水,每日换水量10厘米;糠虾幼体期(M)每日换水量20厘米;仔虾幼体期(P)每日换水量30厘米,分两次换水。换水网箱每隔2~3日要清洗一次,并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30分钟,清水洗净后晒干待用。
3.养殖生产
按照《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主要包括:
(1)池塘清污整池:虾苗放养前,需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淤消毒,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消毒处理,清除池塘中有害生物及病原体等。
(2)养殖用水水源必须符合国标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NY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养殖用水需经过过滤或消毒,不带病原。
(3)基础饵料培育: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繁殖培养方法培育基础饵料,使水体透明度达到30~40厘米,pH值7.8~8.6,池水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4)虾苗投放:养成池水深应达1m以上,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水温应达14℃以上为宜,最低不得低于12℃;盐度为28~32‰,与虾苗培养池盐度差不应超过5‰;pH值在7.8~8.6;放苗密度一般为6000尾/亩以下。
(5) 养殖管理:常规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一般较好的配合饲料,可以按照饲料系数1.3控制总投喂量。养成水深一般在1.5m左右,养殖用水严格按照NY 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标准执行,养殖前期及中期每日少量添加水3~5厘米,养殖中后期,采取少换缓换的方式,日换水量控制在5~10厘米。使用微孔增氧设施或水车式增氧机,使水中的溶氧量始终可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
(6)病害防治: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定时测量水温、溶解氧量、pH值、透明度、盐度等水质要素。定期进行病毒病原检测,发现患病对虾,立即处理。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2002 的要求。
适宜区域: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适宜在我国江苏及以北沿海地区的海水水体中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