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技术 >> 正文

出现对虾肝肠孢子虫应及时清塘

2023-12-01 09:33:44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梁雨

  对虾微孢子虫能在苗种至成虾各阶段发生。


  对虾微孢子虫(简称EHP)具有潜伏期长、不稳定、适应能力极强、成长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且能在苗种至成虾各阶段发生,是养殖户极为头疼的一种病症。微孢子虫种类繁多,其中便包括肝肠孢虫。“这么小的虾,卖也卖不掉,排塘又心疼,怎么喂也不见长大,”有养殖户这样反馈。


  11月27日,广盈集团技术总监梁丽接受记者采访,讲解了对虾肝肠孢虫的危害,和相关防控指导建议。


  她表示,数据统计表明,虾感染对虾肝肠孢虫后,第一个爆发高峰期一般在染病后的第40天。染病后,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会受到影响,导致其生长缓慢甚至不再生长。养殖户需要对对虾进行饵料控制,尽量不要投喂生饵料;定期监测池底粪便、饲料、病虾中的EHP含量;提高换水的频次,及时排污。


  若养殖户的虾不幸感染对虾肝肠孢虫,则需要彻底清塘,并对亲虾苗种进行检测。“垂直传播的特点导致对虾肝肠孢虫极易在虾苗中繁殖,所以要做好PCR检测,确保亲虾子代不含EHP病原”。


  “危险”病症,极易扩散


  农科院基因检测中心数据表明,2023年1月到2023年11月,对虾微孢子虫病原阳性率高达35.01%,检测次数比例高达31.75%,检出比例极高。


  对虾微孢子虫是一种广泛感染虾蟹等无脊椎动物的真核生物,而且微孢子虫种类繁多,是对虾寄生虫病害中很难治愈的一种,它主要侵染对虾的肝胰腺、肌肉组织,有的微孢子虫不仅寄生对虾肌肉组织,还侵染心脏、鳃、胃、肝脏及肠道。其中,而对虾肝肠孢虫是对虾微孢子虫的一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对虾肝肠孢虫的特点。”梁丽介绍,对虾微孢子虫生长周期很短,一般5天至11天即可繁殖一代,且耐受性高,一年四季都能生长。


  对虾肝肠孢虫能够垂直、水平和混合传播。垂直传播指的是亲虾的子代传播;水平传播则是通过对虾摄食进入虾体,如活体饵料、水源环境中的孢子、已感染的死虾等;混合传播在外塘土塘发生率较高,鸟类粪便、附近的污染水源等,都有可能导致对虾肝肠孢虫进入虾体内。三种主要传播模式导致其传染性极强,今天一个池塘感染,十几天后即可扩张至附近的多个池塘。


  梁丽表示,除此之外,对虾肝肠孢虫隐蔽性很强,在感染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而且感染后不易断根,一旦清塘不够彻底,即可引发二次感染。


  既然对虾肝肠孢虫如此“危险”,它一旦扩散,又会有哪些危害?梁丽介绍,数据统计表明,虾感染对虾肝肠孢虫后,第一个爆发高峰期一般在染病后的第40天。染病后,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会受到影响,导致其生长缓慢甚至不再生长,出现“只见吃,不见长”的情况,增大了养殖户们的饲料成本。另外,对虾肝肠孢虫也会导致对虾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如弧菌等其他病症感染概率大幅上升,致病率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


  彻底清塘、苗种检测……对虾肝肠孢虫如何防治?


  对于这种病症,梁丽也提出了防治意见。


  首先,要对对虾进行饵料控制,尽量不要投喂生饵料。养殖户最好定期监测池底粪便、饲料、病虾中的EHP含量,定时“体检”,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提高换水的频次,及时排污,并清理死虾病虾,避免被健康虾误食后引起感染。梁丽建议,可以混养少量的口径能一次吞下虾体的鱼类,帮助清理。


  若对虾不幸感染对虾肝肠孢虫,养殖户需要彻底清塘,翻耕塘底15厘米,科学地使用生石灰溶液浸泡,用2.5%浓度的氢氧化钠清洗,再用30毫克/升的漂白粉消毒。她强调,“千万不能怕麻烦,难以根除是对虾肝肠孢虫的特点之一,清塘务必事无巨细。”清塘同时,养殖用具也需要用PH1左右的盐酸溶液消毒并晾晒干燥5天以上。


  同时,要对亲虾苗种进行检测。“垂直传播的特点导致对虾肝肠孢虫极易在虾苗中繁殖,所以要做好PCR检测,确保亲虾子代不含EHP病原”。


  梁丽强调了第一次爆发对虾肝肠孢虫前40天内防控的重要性。她称,根据对虾肝肠孢虫难发现、难根除的特点,养殖户可以选择投喂具有防控微孢子虫功能的全价功能苗料。其次,上料台后要及时使用相关动保产品拌料,内服5天以提前防控。在对虾的转肝期时,也要定期泼洒优质的保肝制剂。


  “养殖户朋友们要勤检测,检测要规律,切忌超出11天这一对虾肝肠孢虫生长周期。前40天的防控最重要,不可想当然,也不必杞人忧天,按照科学的养殖经验稳扎稳打。愿养殖户朋友们都能在肝肠孢虫前云淡风轻面对,高质高量产虾,”梁丽表示。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