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年产过万吨,年销售额约1.5亿元—— 北海电建虾米,真“香”!

2023-05-10 17:12:40 来源: 北海日报 作者:原创

  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村,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沿海小村,却是广西最大的虾米加工基地。生活在村里的2900多位村民,有近半数从事虾米相关行业的工作。巅峰时期,这里的虾米产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全国虾米行情。


  在电建村,虾米不仅是支柱产业,更是渗透到了村民生活中,逐渐演变成独特的渔耕文化。


  虾米加工业的兴起


  电建村的虾米加工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同时也加工制作虾米、墨鱼干、鱿鱼干、瑶柱等干海货。在当时,干海货属“奢侈品”,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寥寥无几。而虾米价格适宜、味道鲜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虾米加工逐渐成为电建村的龙头产业,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至今。


  虾米加工业的蓬勃发展,让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增,虾米加工坊纷纷与村里的渔船建立供需关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电建村200来艘渔船中,有190多艘是专门出海捕虾的虾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建村的虾米加工坊从个人工坊升级为加工厂,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渔船捕虾—上岸批发鲜海虾—加工厂加工成虾米—零售/批发。据初步统计,整条产业链所提供的船工、搬运、送货、加工、批发零售等岗位,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50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


  目前,电建村共有27家虾米加工厂,每年产出虾米超1万吨,年销售额约1.5亿元。


  曾是全国虾米行情“风向标”


  电建虾米的制作工序大有讲究。原材料采用北部湾海域渔船现捕的鹰爪虾(红虾)、麻虾、明虾和沙虾,其中,鹰爪虾因其品质上乘,制成虾米后口感好而成为目前使用最广的原材料。


  新鲜海虾进入加工厂后,要经过原料清洗、蒸煮、择虾沥水、烘干、去壳、去杂、挑拣、检验等8道工序后,才能进行包装出售。通常5公斤新鲜的海虾只能产出0.5公斤虾米。


  电建村委会副主任叶家滨告诉记者,电建村虾米产业自兴起至今,一直用鲜活的海虾作原材料,并坚持使用炭火烘烤,让虾米在保持鲜甜口感的同时,还自带炭火烘烤的香味。上世纪90年代末,虾米加工厂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但去杂、挑拣等工序至今坚持使用手工。


  “村民非常珍惜‘电建虾米’这块招牌,即便手工去杂、挑拣耗时费力,但大家仍然坚持下来,确保从我们村售出去的虾米杂质少、品相好、净含量足,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叶家滨说,电建虾米不但在广西区内畅销,还销往广州、香港、青岛、日照等地,2010年至2013年还曾出现外地老板在电建村排队抢购虾米的景象。巅峰时期,电建村虾米的产量直接影响全国虾米的行情,堪称全国虾米行情的“风向标”。


  从产业走向文化


  随着虾米加工业蒸蒸日上,电建村逐渐形成独有的“虾米文化”。


  记者在电建村看到,村口牌坊最上方雕刻着两颗醒目的“虾米”;村道旁路灯杆上的造型设计,是一颗镂空的“虾米”;沿街的墙绘上,随处可见“虾米”图案;村里唯一的休闲广场,取名为“虾米广场”……此外,电建村还将一处旧加工厂打造成“虾米工坊”,专门展示虾米制作工序和“虾米文化”。


  村民苏学龙是电建村一家虾米加工厂的负责人,加工厂一年生产虾米约500吨,年收入30多万元。苏学龙的父亲是电建村第一批从事虾米加工的村民之一,1981年出生的苏学龙从小就在自家的加工厂里打下手。30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加工厂的第二代“掌舵人”。


  “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虾米不仅是产业,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它给了漂泊在外的年轻人自豪感和归属感。之前,有人来村里画墙绘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在自家外墙绘上虾米元素。”苏学龙说,近些年,村里不少年轻人返乡从事虾米加工相关工作,一些90后已接手管理虾米加工厂。


  记者从电建村委会了解到,去年村里成立电建虾米协会,全村27家虾米加工厂全部入会。


  “我们希望通过协会的组织引领,带动电建村所有虾米加工厂一起努力,搭上电商‘快车’,让电建虾米为全国各地更多消费者所熟知,争取将电建虾米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尽快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让电建虾米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产业和文化。”叶家滨说。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