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君查看养殖户的鱼苗长势
“圆池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健康养殖新模式,但在遮阳条件下会影响水体藻相平衡,水体PH值偏酸,鱼苗容易感染打粉病。”近日,在灵山县佛子镇灵东水库水产试验基地,黄明君正在将圆池上方的遮阳网掀开,营造健康自然的水体环境。
黄明君是灵山县科技局派驻佛子镇的一名科技特派员,个子高、皮肤黝黑的他是当地水产鱼苗繁育企业和养殖户眼中的“香饽饽”。淡水鱼苗产业是灵山县佛子镇的特色优势产业,苗种产量占全县产量60%以上。黄明君的到来,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与特长,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引进水产新品种,拓宽鱼苗养殖致富好路子。
传经送宝 带动村民致富
“在黄技术员的技术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养殖场的鱼苗运输时间长、入塘成活率高,长年供不应求。最近,我们刚将1.2亿尾草鱼苗发往了沈阳。”灵山县桂东水产孵化养殖场场长周世良谈到黄明君时,口中满是赞许。
“自从2013年我的养殖场建立以来,黄技术员就一直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还为我们引进了抗病毒草鱼、福瑞鲤1号2号、长丰鲢、团头鲂华海1号等新品种,让我们场摆脱了传统的孵化模式,品种更丰富更有竞争力。”说到这里,周世良又竖起了大拇指。
自从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黄明君坚持在一线开展水产养殖研究,至今已有二十余载,作为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指导也有了十多年。
“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都要经过不断试验,只有适合本地的,才是我们养殖户需要的。”“试验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和学习的过程,通过试验找出最实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然后推广开来才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黄明君联系鱼苗孵化养殖场30多家;开展水产养殖培训班22次,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争取到扶贫鱼苗价值12万元;攻克了水霉病、小瓜虫等技术难题;推广了草鱼种免疫技术、微生物培育苗种技术等。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入驻,佛子镇传统鱼苗产业得到了传承发展,繁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瓶颈取得关键性突破,鱼苗畅销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各地,成为众多淡水鱼苗养殖场的富裕“源头”。
扎根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鱼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佛子镇党委书记宁毅介绍,淡水鱼苗是该镇的一大特色产业,鱼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推广与创新。
“养殖企业为我们技术特派员提供了实施技术的平台,在乡村一线,我们农业技术员才有更广阔的天空。”今年,黄明君从“十三五”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转变成了“十四五”乡村科技特派员。
“黄明君是自治区选派的乡村科技特派员之一,也是我县的高级水产工程师,他将利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帮助群众不断提升养殖技术,增强致富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灵山县科技局局长陈吉鸿说。
在灵山县,黄明君是扎根乡村的科技特派员典型代表之一。为推进全县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灵山县今年共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80人,实现19个乡镇(街道)、389个行政村农林渔牧产业科技服务全覆盖,为灵山县荔枝、茶叶、鱼苗、香鸡、奶水牛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为全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助力、增添了动力,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责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