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捕鱼是钦州渔民世代延续的谋生手段。随着渔资源的减少,他们当中,不少人转型为近海养殖户。可钦州近海开发热潮的兴起,这些渔户正快速失去赖以谋生的滩涂,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转型。
依海而居,以海致富。对大海与生俱来的依恋,使得他们不愿转身离开这片海域。于是,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他们转向探索离岸养殖。从近海走向深海,从零散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只是,这条转型之路,沿途却也布满荆棘
转型路上 辉煌与坎坷相伴
行驶在茅尾海内著名的七十二泾海域,穿过无数循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水道,眼前突然现出一排排木制渔排。这是钦州市最大的鱼类养殖户——钦州市桂珍深海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春桂的渔排。
在梁春桂的2000个网箱里,养殖着鲈鱼、黑鲷、美国红鱼、金鲳鱼等多种鱼类,“我对市场的动向把握很准,全国各地我都有很多朋友,他们在养什么,我都知道,根据他们的养殖品种,我及时调整我的养殖思路”。
靠着“不同阶段,推出不同的产品”的经营之道,梁春桂的养殖业风生水起,他养的这些鱼,一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被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争相收购,还卖往韩国等地,年产1700多吨,年产值达3300多万元。
不过,梁春桂的养殖之路并不是一路平坦。
上世纪90年代,梁春桂不再出海捕鱼,搞起了海水养殖。谁知,捕鱼时攒下的所有积蓄,很快就被一场台风卷个精光。“那时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没有很多贷款,只能重新开始。”梁春桂说,那时,他深刻地体会到养殖原来也是如此艰辛。
2013年,梁春桂不惜投资1800万元,建成50只抗风浪深水网箱。这些深水抗风浪网箱,刚建好不久就迎来一场实地检验。台风“海燕”横扫茅尾海海域,浅水渔排、蚝排损失惨重,而梁春桂的抗风浪网箱完好无损。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超强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在今年接连来袭,最终,这些花费巨资的网箱,还是没有能够成功抵抗这一罕见的自然灾害。
摸索前行 办法总比困难多
11月25日,南国早报记者来到犀牛脚镇炮台村。村道两旁,坍塌的房屋,断根的老树,“威马逊”和“海鸥”遗留下来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炮台村位于大风江与北部湾的交汇处,水质最适宜养殖大蚝。“以前整个大风江面布满密密麻麻的蚝排,很是壮观。”家住江畔的村民裴先生回忆起来,仍然很兴奋。
而如今,在大风江畔,岸上飘落着许多被打散的蚝排泡沫和塑胶桶,路边七零八落地堆放着搭建蚝排所使用的竹竿,江面上零星地漂浮着几个蚝排,零落萧条。
“江面上漂浮着这6条蚝排是刚刚重新搭建好的。”裴先生指着江面说道,连续两次的超强台风,让他和其他养殖户一样,损失惨重,让他由传统渔民转型海上养殖的道路,又多了一道曲折。
裴先生是炮台村土生土长的渔民,小时候与父辈一道延续着出海捕鱼的传统生活方式。然而,他发现,海里的鱼儿越来越少,有时候连续几天出海都没有收成,生活很不稳定。于是,2000年,他开始转型海上养殖。
“第一年投入了500万元,很快就赚回本钱了。”立竿见影的效益,让裴先生高兴极了,似乎看到了转型后的希望。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对于水质要求甚高的大蚝,在第二年遭遇了赤潮的“袭击”,“蚝苗还没有长大,就全死了,没赚到钱”。
经历了几次赤潮,许多养殖户开始有些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下去了。裴先生却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进行尝试和调整养殖技术,并且到外地去寻求合伙人,引进资金,将养蚝产业做大。
今年初,裴先生养殖的蚝排达到40多条,从江面的这头铺到了那头,蔚为壮观,总价值高达2000多万元。产业的壮大,让裴先生和合伙人看到了希望,就盼着今年可以有个好收成。“谁知道,收大蚝的时候迟了一个月,就遭遇了台风。”
历经数次台风的袭击后,裴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重新筹集了一些资金,着手恢复生产,花了100多万元重建了6条抗风蚝排。这次,他使用手腕粗的麻绳,制作了比原来大一倍的水泥沉箱。他相信,在与台风的抗争中,总有办法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
科技推广 探索大蚝养殖新技术
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近江大蚝是最著名的水产之一。在这里,大蚝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养蚝浮筏数量全国最多。
“我们这里养蚝是20多年前开始的。”大环村养殖户杨先生还记得,当时是从海里找回野生蚝苗,“种”在竹片、木片上,将竹木片插入潮间带。涨潮后,这些蚝就泡在海水里,退潮后就暴露在太阳下,这样养出来的蚝比较小,产量较低,成活率也不高。
几年后,竹木片被水泥桩所取代。如今,在麻兰岛、月亮湾附近的滩涂上,仍有大量废弃的水泥桩,就是养蚝人留下的“物证”。据养殖户称,这些水泥桩,已成了滩涂上的“伤疤”,不仅污染环境,还危及船只航行,也不利于人们活动。
水泥桩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更新式的浮筏吊养大蚝取得了成功。据介绍,这一技术,是由一名叫郑宏明的养殖户发明的。如今,他已是海华蚝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在钦州龙门港有当地最大的大蚝养殖基地。他最著名的发明,是水泥块串大蚝育苗技术,以及粘蚝串吊养殖技术,可以将大蚝吊养在水中。
这一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全广西乃至整个亚洲养蚝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 从近岸养殖走向深海
渔民打破传统“吃海”方式,而个体、分散的海上养殖面对风险时极度脆弱,未来渔民的海上养殖应该走向何方?
钦州市水产畜牧局的负责人表示,渔民转型海上养殖,应该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由浅海走进深海。
大蚝养殖走向深海,是发展大蚝产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多名养殖大户的共同感受。近年来,近岸海域养殖水域已所剩无几,此外,由于养殖密度加大,水域超负荷,对大蚝养殖的品质产生了影响,也埋下了疫情交叉感染的隐患,大蚝养殖业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而从近岸养殖移向深海,拓展了资源利用空间,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钦州形成了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国家农业部大蚝浮筏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其中“龙门七十二泾海域大蚝浮筏生态养殖示范区”被农业部授予首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称号。2013年开始,钦州引进和推广深海离岸养殖技术,开发高效商品大蚝育肥和净化养殖。
该负责人表示,由于深海水域广阔、水质清洁、饵料丰富、盐度相对较高,养殖的大蚝无污染、品质好,无需烹调久可以直接食用,味道极其鲜美。很快,率先转型的养殖户就尝到了甜头。而且大蚝深海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缩短,比近岸养殖缩短一年收获,生长速度提高30%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