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广西南宁大环村渔民的N次转型

2014-11-21 10:25:21 来源: 南国早报 作者:陈诗圆 钟亮

    在开发热潮中,钦州三娘湾旅游管理区大环村首当其冲。目前,村里的渔民已无鱼可捕,无海可赶。他们当中,有人背起行囊外出打工,有人在家门口开起海鲜大排档,有人走进市区,尝试网络销售海产品等此前从未涉足的行业,也有人提前退休,每日立在家门口,看着车来车往、沧海桑田的变迁


    1.渔民的荣耀

  

    1500多人的大环村,三面临海,总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是一个纯粹的渔村。

  

    路过自家墙角时,老杨瞥了一眼那张快腐烂的渔网,又飞快地将视线移开。

  

    这张晾晒在架子上的渔网,曾陪他走过一段辉煌时光。而今,渔网懒洋洋地挂着,下半部已没入泥土,闲置几年了。

  

    回忆起早年的捕鱼生涯,大环村经验最为丰富的渔民老杨眼中显露出兴奋。“我以前做过船长!”上世纪70年代初,老杨经常开着大船远渡重洋,前往西沙、南沙群岛等海域捕鱼。

  

    “那时候鱼可多了,马鲛、红鱼,什么鱼都有,大鱼也多,现在卖一千多元一条的鱼,那时一网下去能有好几十条。”在老杨的记忆中,那时候鱼数量多,品种多,而且个头很大。“抓过最大的斑鱼有一米多长。”老杨一边说,一边将两只手臂伸开比划着。

  

    好景不长,随着远洋捕捞的兴起,传统渔场的渔业资源在不断减少。到了1973年,老杨不再做船长,回家另谋出路。

  

    2.已“转型”多次

  

    “别的事我不会,就跟爱人开条小船,在近海打鱼。”说起这次“转型”,老杨颇为得意。捕鱼捉虾,大环村人似乎生来就会,因此,他常能有丰厚收成,大虾肥蟹常常装满小船。靠着打鱼,老杨与妻子先后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

  

    老杨常想,要是这样过一辈子,也能吃穿不愁了。可他的愿望并没实现。

  

    “村里人多了,船也多起来了,有的人一家就有四五条。”另一村民杨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有四五百条小渔船,每天早上,村里百船齐发,驶向大海的场面十分壮观。

  

    船多了,鱼虾也越来越少。“有人开始电鱼,鱼还没长大就被电死了。”

  

    几年后,村里人又开始另谋出路。“那时大蚝开始卖得起价,村民就尝试在滩涂养蚝”。养蚝取得了成功,村里一批人很快富了起来,有人每年养蚝收入就有数十万元。

  

    老杨也决定养蚝。老杨种了30亩蚝柱,养起了大蚝来。然而买的蚝苗太小,大部分被太阳晒干了。赚不到钱的杨先生只好重新打鱼。

  

    老杨的妻子黄女士也从渔船上退下来,扛起铲子,在滩涂挖沙虫。大环村3000多亩滩涂,栖息着沙虫、泥丁等,她一天能挖到10公斤沙虫。

  

    说到兴头,头发已雪白的黄女士找出当年挖沙虫的专业工具:两把特制的铁铲,一个小背箩。她兴奋地在水泥地板上演示起来。

  

    3.渔民的困惑

  

    这样的生活也没能持续多久。

  

    近年来,钦州市沿海相继上马众多石化、钢铁、造纸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码头、道路建设日益增多,大量围海造地工程占用了渔民传统作业渔场,导致部分传统渔业生产海域用途改变,渔民生产空间越来越小。大环村与周边众多小渔村一样,成了“失海渔村”。

  

    “自从三墩岛公路建成后,我们村海域的潮水位就改变了。”在村民看来,各种开发建设,填海的泥土和沙子将海水弄浑浊,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鱼虾越来越少了。

  

    村边正在进行的月亮湾填海项目,则将大环村传统滩涂变成了一片陆地。

  

    “现在已经找不到地方挖沙虫了。”在昔日挖沙虫的滩涂,老杨与老伴望着海天相接处奔忙的施工车辆,感叹着沧海桑田的变幻。

  

    “年轻人已经不会打鱼了,我儿子也背起铺盖去了广东打工。”老杨微笑着说。

  

    4.渔民的出路

  

    村里的地已被征收,滩涂被填平,数百年来的传统渔业难以为继,村民已经“要地没地、要海没海”—大环村的渔民预感到,这次恐怕要面临最彻底改变了。

  

    多数渔民从十几岁就开始出海捕鱼,如果不捕鱼,他们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大环村大部分失地渔民都选择外出打工。不过,也有人仍旧坚守着自己的小渔船。今年40多岁的杨先生,也曾尝试外出打工,可自小在海上的他,实在无法适应忙碌的流水线。虽然每天出海的收获仅能养家糊口,但他说:“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

 

    转型也不乏成功例子。村民将记者带到村里一家大排档。这家面向游客经营海鲜的渔家特色餐馆生意火爆。据了解,该村已有几十名村民在村里、市里开起了餐馆。

  

    村民冼先生则在钦州经营一家商店,专卖海鸭蛋、自己晒制的咸鱼等海产。因为诚信经营,生意十分红火,最近,他还将海产卖到了北京。

  

    “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村位置好,将来还可以发展。”村民裴先生比较乐观。他憧憬着,这轮开发能将渔村打造成受游客欢迎的海滨度假景区。“我们村有这么多水性好、会开船的渔民,开发海钓、海洋观光、水上娱乐运动等项目都不缺人。”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